Jira精益看板带来的改变
Jira 精益看板在项目实践中带来了积极的变化,对项目的改善效果超出预期。本节从工程实践和研发效能两个维度进行介绍。
工程实践上的改变
一个方法是否有效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该方法能够解决多少问题来量化。精益看板方法在我方研发工程实践中解决了产品需求管理、产品需求协同开发上的部分突出问题,实现了相对高效的需求管理和透明的协同流转。
在需求管理维度上解决了需求对象多样化、需求价值意图不明确、需求池错综复杂、需求决策主观干扰大等问题。
-
需求对象多样化带来的多重问题迎刃而解。这里的多样化泛指多种维度的多样化,如需求来源输出职能的多样化,包括产品、运营、商务等职能;如需求面向对象的多样化,这个需求具体归属于哪些业务线或哪些子项目。对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机制,会额外增加需求管理复杂度和成本。通过精益看板的定制能力,我们在需求入口进行有效的管控、看板有效切分,借助看板的可视化能力,化解了需求对象多样化带来的多重问题。
-
需求价值的意图不再需要大力挖掘。方法实践前,我们通过需求描述和原型,并不能有效获知需求的价值意图,由此增加了后方职能团队的理解成本。我们在需求创建时量化说明需求的价值,缓解此问题。这样后续的交付方也会增加交付的认同感,毕竟每个人都期望自身的工作是有意义的。
需求方在做需求决策时,有些时候会面临一个常见的现象,哪个产品人员的需求催得急,就优先安排谁的。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,本身对业务更有价值更有利的需求通通往后排。需求排期人员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,思想压力就大了。其实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需求价值的量化来明确,通过需求价值来决定优先级。
在需求协同维度上解决了进度频繁被打断、任务目标不对齐、质量内建难管控等问题。
-
进度频繁被打断
有些职能侧在无法获取当前整体工作进度,又没有晨会同步的情况下,会频繁地追问需求进度。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打断、被催促、被监视,导致工作时间碎片化。
-
任务目标不对齐
若团队都知道某个需求在当前所处的阶段,各职能方更容易实现对需求目标的对齐;若不知道需求所处阶段,风险问题就会暴露给后期,后期的解决成本很高。
-
质量内建难以落地
质量显然不是测试出来的,质量是一系列过程产生的结果,属于过程量。说到过程就需要各方努力,若过程没有达成共识,随便一个低质量的需求就会从上游传递到下游,由此产生需求返工行为,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、精力成本、感情成本。
研发效能上的改变
在工程实践上的改变是优化研发生产流程,优化流程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优化生产效率,持续快速、高质量地交付。
以下为我们线下量化度量的效果数据,以精益看板解决方案落地前后 5 个月的数据作为比对。
在交付吞吐率方面,以每月持续交付的需求数为例,月均交付需求数由原来的 54 个增长至 93 个。需求响应周期是一个需求从提出到交付所经历的时间周期,由原来的 29.4 人日降到 17.8 人日,也就是说响应能力增强了。
在发布成熟能力方面,以每月 “需求数/构建版本” 的数据为例,由 0.84 增长至 1.86,构建交付成熟能力提升了 121%,体现出我们因缺陷而产生的版本迭代缩减了,一次性交付能力提升了。
在交付过程质量方面,关于缺陷有一个缺陷点的度量机制。通过度量机制,研发过程质量提升了 21%。同时,因需求原因引入的缺陷也大幅下降,需求质量提升了 68%,说明产品侧的交付质量也提升了。
对外交付质量,精益看板很好地解决了协同的问题,以典型的内部协同问题引入的线上问题为例,由 2 例降至 0 例。